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专访 > 第1期 > 王茂德:仁心仁术是医生的根本
王茂德:仁心仁术是医生的根本

王茂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型斜颈)等功能性脑疾病,脑垂体瘤、脑胶质瘤和颅底肿瘤。一直担任着本科生、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期间,参与全国神经外科培训基地的建立及神经外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制定,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要减少病人看病的难度
2011年,在王茂德教授的倡导下交大一附院成立了帕金森关爱中心,用专业的医术和真诚的爱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心就拥有了大批的患者群。谈起设立关爱中心的初衷,王教授讲了他的思路:帕金森这种病,目前是增长和年轻化趋势,过去可供患者吃的药少,有效果的药也少,治疗方法也少。随着医学的发达和进步,我们现在可供患者吃的药多了,有效果的药多了,治疗的方法也多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减少患者看病的难度?建立帕金森关爱中心的初衷,也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为,看病难是我们的医疗现实,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病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行动不便需要家人的陪护才能来医院就诊,上楼下楼做各种检查很不方便。而且帕金森对他们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折磨,相当多的人到后期都会有抑郁症出现,甚至会导致帕金森老年痴呆。所以这个病种会涉及外科、内科、精神科、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资源,我们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系列的一站式服务,一方面为减少病人看病的难度着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了我们对帕金森病人的治疗和管理,进行学术整合,既可以节约了医疗资源,又可以提升医疗和服务水平,我们现在为帕金森患者提供的就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模式和管理模式,中心的团队和志愿者对患者和病友进行管理、科普、宣教、指导,使得关爱中心有了凝聚力,这是双赢。

仁心仁术是医生的根本
作为“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王教授对良医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常常定义一名良医用“仁心仁术”来形容,做医生把善良放在第一位,就是说你得要有一颗帮助病人的心,处处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这不是什么口号,而是日常做的点点滴滴习惯成自然。仁术,则是医生要为患者解决问题,提供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个患者的个体不同需求不同,比如说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很多项目医保,新农合报销不了患者要自己负担,医生就要替患者着想,在尊重他们的意愿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合理的适合患者治疗的一套或几套方案,形成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代表着医生的水平。

当下,大部分医生都是一直在为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水平而努力,从科研、学术、临床、教学等方面来体现。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抱负和追求,作为我来说,也在为此努力。有交大一附院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也想把事业做大,平台做大。作为技术干部,参与医院管理,负责一方面事情,管理好学校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学术上我也要做一些事情,一年还要做200多台手术,能把这些工作都做好,单靠我一个人不行,还是得靠团队的支撑来完成,毕竟,我没有分身术。尤其外科是综合体,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支撑不起来工作的,好的团队和强大的医疗团体使我们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到位,也是团队帮助我们实现了整体水平的提升,有了他们的协作,我们才能有更多精力为更多患者服务,后续细致入微,繁杂的服务也是依赖他们来完成的,这也是需要爱心耐心才能完成。这对病人来说就是一种福利,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服务。

医患矛盾是沟通出了问题
现在的医患关系是一个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我认为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好的,有的只是态度不好,有时候也是为了病人着想,只是沟通不利,所以纠纷都是由于误解产生的。我认为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等,医生讲的患者听不懂,所以现在要求患者有知情权,很多环节要患者或家属签字,这都是很有必要的。但作为医生,我们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宣教,对于患者不了解、不理解、不能接受的事情耐心解答。避免有些病人觉得你不重视他,态度不好不认真。我还想要说的是,我们要让患者明白看病和消费是两码事,生病是你的健康出问题了,有些病能治,有些病治不了,从医生的角度来讲,他考虑的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解决不了只能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来考虑,或者能不能延长寿命这方面来考虑,如果这些问题都让患者明白了,沟通很容易达成共识。当然,有些家庭困难的患者不愿意治疗延长寿命了,作为医生来说肯定是要尽力的,这是一个医学伦理学的问题。

长期和帕金森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打交道,我们和患者的关系都很融洽。一方面,慢性病的患者要长期和医生打交道,沟通比较多;另一方面还是得利于我们的团队周到体贴的服务与互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我想这是我想和其他医生分享的经验。